图片
中医说,目络连五脏:
目窍于肝,生于肾,用于心,润于肺,藏于脾,
所以五脏的亏虚都可引起视力的减弱,而不仅仅是开窍于目的肝的问题。
中成药补益蒺藜丸,
秉目生于肾,藏于脾,目得血而能视,目得气而能辨五色。
主打健脾补肾,补血益气,以达明目之功。
用于脾肾不足,眼目昏花,视物不清,附带着把腰酸气短也治了(肾强了,腰也不酸了。气足了,呼吸也有力了)。
组成:
炙黄芪、炒白术、山药、茯苓、白扁豆、麸炒芡实、当归、沙苑子、菟丝子、陈皮。
第一味炙黄芪把气机补足,充足的气机除了能让眼分辨五色,还能让眼充满神光。
当归作为血中圣药,无论目络血少了还是血瘀了,用它补血活血,能通目络。正是目得血而能视。
当归配黄芪所补的气血,是眼波灵动的基本装备。
接下来,是脾肾的主场,心与肺来当个嘉宾,肝则跟着眼享受荣光。
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虚运化失常时,气血生成减少,难以濡养眼目,导致视物模糊不清等。肾精亏虚时,精气不荣于目,也会影响视力。
炒白术和茯苓,健脾一家亲,二者都能把导致脾虚的湿气去了。
区别在于,炒白术是补土投喂派,既给吃甜也给吃苦(甘苦味),再开起烘干机(温性),把脾中多余的水湿烘干。
茯苓是健脾运动派,以甘平淡渗,给脾中的湿气搞疏通工程,疏通的终点站,在肾。
所以,白术是归脾胃经的。而茯苓,既入脾胃也入肾,中间还到心经去溜达了一圈, 让心神安定。心神安定了,眼神就镇定,此所谓用于心。
山药白扁豆配白术茯苓,是健脾利湿名方参苓白术散的骨干。山药补脾胃,涩肾精,还生津益肺。肺津上承目珠,能使目得其濡润,此所谓润于肺。
白扁豆甘补微温,专入脾胃,补脾化湿,让脾感到好舒畅。脾舒畅了就愿意好好干活,所以白扁豆除了以化湿而健脾,还有助白术茯苓等好好发挥功能的作用。
麸炒芡实加入山药白扁豆白术茯苓的队伍,又成了健脾食方八珍糕的骨干。
芡实专入脾与肾,以甘平收涩的特点,把肾精加固,把脾虚导致的泄泻问题止住。
所以八珍糕的健脾工程因为有了芡实,变得多角度,更牢固。
而因为茯苓山药芡实不仅健脾,还涩精固精泄肾浊,让补肾工程也变得多角度,更牢固。
菟丝子的补脾益肾再来添砖加瓦,加上它还能养肝明目,能像个引路人般将众药引入目络,扭转眼目昏花,视物不清的局面。
而对于本方还能用治腰酸,菟丝子以平补肝肾,是强腰名流。
要说本方最有资格的引路人,当然是获得冠名权的蒺藜,它又叫沙苑子,
是明目的要药,补肾固精,养肝明目,正合于肝开窍于目,肝血足则眼睛明亮。肾藏精生髓,肾精充则瞳神得养。
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沙苑子补肾,治腰痛泄精,虚损劳乏,久服明目。”
所以,沙苑子与菟丝子一样,既能明目,也能治腰酸哦。
作为冠名权的获得者,沙苑子又以甘温的特性,能改善脾肾阳虚导致的清阳不升,以致眼目昏花,视物昏暗不清等。
所谓眼目昏花,视物不清,包括了视疲劳,干眼症,以及早期白内障引起的晶状体浑浊,或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等。
最后一味陈皮,在需要健脾的方子中,它的出镜率快赶上甘草了,就不专门写了它了吧。
再强调一下中成药补益蒺藜丸所治:
用于脾肾不足,眼目昏花,视物不清,腰酸气短。
温馨提醒:文章所提供的方子,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,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