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乒真的要“掉链子”了吗?这个曾经让世界同行闻风丧胆的队伍,最近一段时间频繁在大赛上“爆冷门”,讨论声此起彼伏,有人说是年轻球员不顶用,有人说是体系老化,甚至还有人说,是饭圈文化坏了大事。到底是偶然翻船,还是王朝真出了大窟窿?说真的,光靠一句“要重视”怕是已经不顶用,该敲警钟了。
先聊点最扎心的:饭圈的糟心事彻底闹上了乒乓球赛场。这两年,WTT赛场上居然能见到有人用闪光灯、激光笔骚扰球员,这操作也真让人服气。你仔细想想,球员拼了命打比赛,台下有人尖叫,有人拍闪光灯,甚至拿着荧光棒一通胡闹,这还能让人心里安生?本来乒乓球拼的就是专注度,赛场上“风吹草动”都能影响水平,结果观众席不是加油,而是变成了饭圈“应援会”,谁能顶得住?我一点都不反对大家有偶像、有爱豆,可是把这套玩法搬到专业体育赛事里,真不是滋味。甚至有球迷当场怒怼安保,这还像话吗?体育的“纯粹”被玩坏了。
再说说根上的事,中国乒乓“青训警钟”不是一天响起来的。其实,早在2014年韩国公开赛,当时主力退赛,全靠年轻人“顶班”出战,结果被日韩练得满地找牙。那一年,刘国梁就公开发声,警告大家要关注后备人才培养。可惜,警钟响归响,行动却总是慢半拍。2018瑞典公开赛主力接连出局,王曼昱趁机拿冠算是新老交替的一个信号,但背后的问题却没解决多少——老将状态下滑,新人上位卡壳。不重视青训,迟早要吃苦头。2022成都团体世乒赛,孙颖莎成了新的“一姐”,可是那场半决赛差点阴沟翻船,中国台北队一度把女队逼到悬崖边。关键时刻还是得看谁扛得住,临阵应变能力堪忧早就露出苗头。
其实,心理素质的短板不仅体现在WTT这场,往远点看,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单打决赛就能感觉到隐患。当时马龙凭借丰富经验拿下樊振东,赛后樊振东自己都承认压力大到几乎喘不过气。一场决赛、几十分钟,真能把平时训练没练到的短板全给放大。轮到最近卢布尔雅那WTT赛事,比如黄友政,五小时内各种项目连轴转连遭败仗,时有领先,结果被翻盘,心理崩得一塌糊涂。有人说年轻,多输几场没事,可你总这么输法,谁还信“未来靠他们”?和技术相比,“心崩人倒”这毛病,可比动作失误要命多了。咱中国球员的临场抗压能力,确实已经赶不上欧洲那帮狠人了。
说到输球,最让人揪心的不是技术跟不上,而是莫名其妙地“自己把自己玩没了”。一场球常常明明优势巨大,可到关键分就紧张,掉链子,比谁技术不如更烦人。前几轮还斗志满满,一遇到对手加把劲,赛场气氛紧一紧,脑子先乱了序。军心不能稳住,连锁反应带来的是一次次逆转。你不服气看看数据,WTT男单、男双、混双全都无缘奖牌,女队也只能止步半决赛,这事搁以前谁敢想?身边的“教练组”这群人也跟着挠头,冷汗一出一身,谁能不后怕?
有意思的是,咱中国乒乓的“大对头”已经不是单一哪个国家,这几年世界乒坛早就风起云涌。记得2016年奥运周期时,像波尔、奥恰洛夫这样的欧洲老将开始频繁在国际舞台击败中国年轻队员,算是真正打破了“中国一家独大”的神话。最近勒布伦兄弟更是被不少专家点名,说他们的速度和技术已经到了“颠覆式”的地步。国际乒联的数据也显示,过去五年韩国、日本、欧洲各国新人涌现,世界乒坛早变天了。一句话,不怕成绩下滑,就怕你还没意识到人家已经弯道超车了。
讲真,什么事要是总靠“老办法”,再灵的招也会有过气的一天。王励勤这些年接棒,压力山大,各种自媒体、球迷的质疑铺天盖地。他也不是不想改,先是点名教练组短板,准备找金牌教练“救火”,可惜体系老化、训练思路又跟不上世界节奏。现在想把功勋教练召回来,可人家体系错配、对抗缺失,短时间内怎么改?管理层口头上说得好听,但底下执行,哪哪都卡壳。改革就像推墙——表面平静,其实每个砖缝里都是隐患。
种种乱象背后,说到底哪来的安全感?青训断档、饭圈文化、改革掣肘,这些事才是最致命的短板。你可以输一场球,也可以输一个单项,但心魔不除、体系不改,王朝的“江山”保得住才怪。要我说,该下苦功夫的地方,真不是光“喊口号”能解决的。培养体系松懈、训练标准放水,要是再不纠正,真就成了“温水煮青蛙”。
不过,我还是愿意保持一份“中立”的看法:国乒到底会不会“掉队”,不光取决于一两场败仗,也不只是教练组头痛医头。得想明白,身后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,台前后台乱象又这么多,危机却成了最有“警醒力”的老师。希望大家都还愿意相信努力不会白费吧——输球只能让人清醒,比赛丢了还可以再来,可只要心气儿不散,这条赛道永远不会没有中国人的身影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